对话国乐艺术家方锦龙:河南更具有“世界古乐之都”的气势

来源:顶端新闻发布时间:2024-03-15 09:29:59浏览次数:125

  他能演奏上百种乐器,也能用一把琵琶弹出人间百态;他以多元、创新方式展现传统音乐魅力,被誉为“以无法为有法,惟独秀于诸家”的传统文化守望者,他就是国乐艺术家、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锦龙。

  3月12日,方锦龙和他的朋友们之《音乐诗经》郑州站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,演出开始前,他接受了顶端新闻记者的采访。在他看来,如何将“流行、爵士”融入东方古典旋律中,让诗经文化在现代音乐中焕发出新魅力是努力方向。谈到河南,他认为不只是文化大省,更具备成为“世界古乐之都”的实力。

  顶端新闻:你对河南有着怎样的印象?在本次河南站的演出中有哪些亮点?

  方锦龙:河南不光是文化大省,它更具有“世界古乐之都”的气势。贾湖骨笛、编钟、箜篌等古乐器都在咱们河南,我认为从音乐角度出发,河南拥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源。

  音乐诗经出自哪儿?很多在咱们河南。所以我认为这次来河南演奏古乐特别的贴切,所谓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因为都是炎黄子孙,河南很具备古典韵味。实际上民歌民风从哪来?都是源自于《诗经》。

  比如说《硕人》就叫做古代的美女图,我在鹤壁看过一个景,就讲到“手如柔荑,肤如凝脂。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”就像古代的美女。还有《琼瑶》,“投我以木桃,报之于琼瑶”就是在表达一种感恩。

  顶端新闻:你在传承国乐的过程中最注重的点是什么?如何多元创新?

  方锦龙:很多人都以为我创新,其实我更多的是在传承。

  创新的基础是什么?首先把“根”保住了。若没有根,就成了“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”。这些年我一直在传统音乐里面找,甚至我把一些古代的乐器,就像“巧舌如簧”,我可以把它变成DJ。包括河南的贾湖骨笛,也是我在世界上推的最多。

  我去年到法国、西班牙、阿布扎比等地,让更多外国人知道在9000年前我们就产生了70音阶,我们现在有很多宝贝,如何把它去放大?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、让世界人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“讲好中国故事”。

  顶端新闻:随着近年来“国风热”的兴起,比如穿汉服、听国乐等现象展现了国人的文化自信。作为国乐表演艺术家,你计划如何努力让更多人爱上民族音乐,读懂中华文化?

  方锦龙:通过在全国22个城市的巡演,听当地的老师都说他们现在招生都很好招,尤其很多小孩听完民乐,觉得民乐没有想象那么“土”啊,原来很时尚的。

  比如我打碟的表演,可以用“簧”把DJ的感觉表现出来。我们要用古代的题材,当代的表达,这就是“传承不守旧,创新莫忘根,创造性转化,创新型发展。”

  顶端新闻:你在B站跨年晚会的精彩国乐演奏中圈粉无数,在培养青年观众欣赏国乐的过程中,你做出了哪些探索?

  方锦龙:外国的吉他为什么变成电吉他?那我们也可以变成电琵琶。我们在什么场合玩什么东西,这就是我对国乐未来的理解。我们在体育馆万人的时候,一定是“电”的,才能有感染力,如果还是用传统的琵琶,观众根本就听不到,它更适合音乐听演奏,在体育馆,我就需要“摇滚琵琶”,我的琵琶要像电吉他一样的,可以完全让底下观众沸腾起来。

  为什么摇滚的时候不用古典吉他,而是用电吉他?现在我都在尝试做这些乐器,比如电古琴、电中阮,全部是通电,这样的它的张力会更大。别人有好的东西,我们一定要学习,不排斥。

  这次河南站不仅仅是音乐会,更多是我的脱口秀,是我用传统乐器找到很多的“梗”跟大家分享。让观众感受到什么叫文字,感受到中国音乐的治愈作用。

  顶端新闻:未来你在国乐传承传播上如何规划,是否会考虑与河南有更多结合?

  方锦龙:在第一届的B站晚会上,我的想法是用一个“东方人”的概念,和100人的西方乐团在battle。

  我首先用琵琶演奏《十面埋伏》《笑傲江湖》,还用了印度的西特尔,日本的尺八等古乐器。我把自己放在一个东方的感觉中,并且一定要有储存量,只要一有机会就可以展示,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。

  比如这次的《音乐诗经》巡演,不光是传播乐器的文化,更多是传播《诗经》的文化。让更多年轻人去爱上唐诗宋词。

  未来,我们想把河南打造成世界的古乐之都,同时河南也是戏曲大省,我们有太多的民间音乐,所以我认为河南具备这个条件,期待更多与河南的碰撞。

  (黄亚芳 时硕 席荣荣/文)